400年前的閩南語就有「洗門風」此一名詞?中研院今天發表一份剛出土的西班牙殖民時期新史料:17世紀初期編纂的《漳州話詞彙》,堪稱本世紀明代閩南語史料最重大的發現。當時西班牙人為了前往福建傳教,透過在馬尼拉的閩南人協助編譯相關的閩南話書籍,包括《漳州話詞彙》。在《漳州話詞彙》中,研究者得知當時漳州移民的日常詞彙,以及詞彙背後的生活點滴、地理知識,增進台灣早期閩南移民的認識。例如台灣常見的毒蛇青竹絲,在手稿中寫為「竹系蛇」,西班牙人編譯為「Vibora」(意為毒蛇);螢火蟲寫為「火金星」(Hue Quion Che)。透過《漳州話詞彙》,中研院發現,今日使用的「洗門風」(Sey Muy Hong)一詞,400年前的閩南人就已經在使用。清代台灣糖廍的製糖術語「漏尾糖(Lau Bue Tung)」,亦早在明末時期便被西班牙人編進詞彙中;閩南人用的髒話,也能在字典中看見。此項研究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、國立清華大學、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Pompeu Fabra及塞維亞大學(Sevilla)組成的研究團隊,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中尋獲一份距今約400年,厚達千頁近2萬字詞的《漳州話詞彙(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)》。透過手稿中的拼音符號,研究者「聽到」十七世紀在馬尼拉及北臺灣閩南人的語言。中研院表示,研究團隊前往西班牙與菲律賓等地檔案館,搜集、整理16、17世紀中有關台灣與中國的西班牙史料,並建構數位史料資料庫。近兩年來也陸續前往馬德里、塞維亞、巴塞隆納等城市找尋古閩南話的詞典或古籍。幾經努力下,終於在馬尼拉尋獲《漳州話詞彙》手稿,,一窺當時閩南人的常民生活。1571年,西班牙人帶著美洲白銀來到菲律賓,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閩南人前往馬尼拉謀生。而後透過閩南人的貿易網絡與資訊,西班牙人獲知稱為「北港」(Pag Cang)台灣,以及島上「雞籠」(Quey Lang)、「淡水」(Tam Chuy)的相關資訊,並在1597年畫下世界上第一張艾爾摩沙島(Hermosa,即台灣)的完整地圖,圖上便註記著雞籠與淡水港。西班牙人為了前往福建傳教,便透過在馬尼拉的閩南人協助編譯相關的閩南話書籍,最重大的成果就是《漳州話詞彙》。該書比起1711年開始編輯的康熙字典早了近百年,同時也是目前尋獲16、17世紀閩南話詞彙文獻中,詞數最多且內容最豐富的,甚至有3分之1的詞彙同時註記當時官話的拼音。中研院發表17世紀初期編纂的《漳州話詞彙》,是本世紀閩南語史料最重大的發現。圖/中研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

8CB76F7B7429D27F
arrow
arrow

    vinceni64j1u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